
福清一都鎮東關寨依山勢而建 記者 鄒家驊攝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日前,福清市一都鎮閩中羅漢里游擊根據地舊址迎來了一批前來接受黨性教育的黨員干部。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實物整齊地擺放在紀念館內,記錄著這里發生過的革命故事。
一都鎮不僅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還有綠色生態環境,二者相加,將把一都打造成特色鮮明、產品豐富、鏈條完整的全域旅游集鎮。
薪火相傳 講好老區革命故事
一都鎮是福清的革命老區鎮,全鎮6個行政村有5個是老區基點村。其中普禮村羅漢里自然村由于地處深山之中,樹高林密、坡陡路滑,當年適合進行革命游擊斗爭。
1935年,福清中心縣委在羅漢里開辟了游擊根據地,成立了中共閩中特委,組建閩中工農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依靠群眾,積極開展游擊戰爭,這標志著閩中游擊戰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近年來,一都鎮不斷加大對羅漢里游擊根據地舊址的保護修繕力度,累計投入約1500萬元,修復了雙福寺,并修建了紀念碑、紅軍亭、紅軍樓、紅軍學校,布置了革命歷史紀念館。目前,羅漢里游擊根據地舊址已成為集紅色革命教育、黨建文化展示、休閑娛樂健身于一體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此外,閩中游擊隊革命歷史展館、共享共建榮譽墻,2公里沿溪紅軍棧道也在緊鑼密鼓建設中,預計今年底對外開放。
不斷探索 打造特色農業品牌
在海洋文化濃厚的人口大市福清,群山環繞的一都鎮“九山半水半分田”。對此,一都鎮黨委、政府堅決兌現“不落下一個老區群眾”的承諾,將發展特色農業作為一都探索鄉村發展的新途徑。
“20世紀80年代末,枇杷作為一都的脫貧產業,被大規模從外地引進。后來,鎮里把科技興果作為重點,引進了‘解放鐘’‘大紅袍’等12個優良品種,經過不斷研究改造,一都枇杷聲名遠播,不少村民因枇杷而成功脫貧。”一都鎮政府工作人員陳清告訴記者,近兩年,一都已成功舉辦了兩屆枇杷文化節,不僅為一都鎮聚集了大量人氣,還拓寬了枇杷的銷售渠道,促進了農民增收。目前,全鎮水果種植面積6萬多畝,種有枇杷、臍橙、橄欖、百香果等,其中枇杷每年產量約3萬噸,產值可達4.28億元。今年7月,一都成功入選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厚積薄發 推動全域旅游發展
新時代,新面貌。老區一都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正以新面貌踏上新征程。
“過去一都鎮旅游產業主要靠原生態風光,如今一都正在以人文視角深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等。”陳清介紹,全鎮7個村(居)個個有產品、有特色,將一都打造成特色鮮明、產品豐富、鏈條完整的全域旅游集鎮。
陳清表示,福清市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耗時2年,開展東關寨修繕及周邊道路等配套設施建設。盡量使用與古寨修建時相同的材料,槍孔、注水孔、跑馬道等古寨特色都保持原貌,最大限度還原古寨本身面貌。
“未來,我們將會以東關寨為龍頭,把古驛道與羅漢里游擊根據地舊址、狀元厝、后溪漂流等串聯起來,發揮紅色領航的作用,推進全域旅游發展。”陳清說,日前一都狀元文化街區已動建,一期工程將在年底完工,屆時將重現唐宋古鎮風采。(福州日報記者 葉欣童 通訊員 黃金彪)
(責任編輯 艾寧)